科技动态

上海有机所在原位组装烯丙基取代反应上取得新进展

发布时间:2025-09-17金属有机化学全国重点实验室

不对称ƞ3-取代反应是构建不饱和手性片段的一条重要途径。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金属有机化学全国重点实验室何智涛课题组一直致力于非经典的ƞ3-取代反应研究,突破经典模式下的底物邻位离去基限制和选择性控制难题,开发使用廉价易得的不饱和烃类物质出发的新型ƞ3-取代反应模式。前期,该课题组已发展了一系列催化转化策略 (JACS,2021, 143, 7285; Nat. Commun. 2021, 12, 5626; Nat. Synth. 2023, 2, 37; ACIE,2023, 62, e202215568; JACS,2023, 145, 3915; ACIE, 2023, 62, e202301556; ACIE, 2023, 62, e202307628; Nat. Commun. 2023, 14, 6303.; ACIE, 2023, 62, e202314517; Nat. Synth.2024, 3, 1011; JACS,2024, 146, 29857; ACIE,2025, 64, e202413428; Nat. Synth.2025, 4, doi.org/10.1038/s44160-025-00870-z)。近日,该课题组提出了“原位组装烯丙基取代”的合成模式,开发了一种由简单易得的烯烃、酯、以及亲核试剂作为反应原料,一步实现不同类型烯丙基化合物的高效构建 (Angew. Chem. Int. Ed.2025, e202513611)

传统的烯丙基取代反应需预制含邻位杂原子离去基的烯丙基单元。近年来,从简单底物出发,实现烯丙基化合物的高效构建引起了广泛关注。近日,何智涛课题组在Angew. Chem. Int. Ed.上在线发表了题为 “Stereodivergent Assembling Tsuji–Trost Reaction via Photoinduced Pd and Pd/Ir Relay Catalysis”的研究论文。该工作报道了一种光致钯催化的原位组装烯丙基取代反应,可直接从廉价易得的烯烃、酯以及亲核试剂作为原料,一步组装合成烯丙基化合物。该过程具有极为广泛的底物普适性,可兼容碳、氮、氧、硫亲核试剂,还能实现不对称催化转化历程。通过调整手性控制条件以及Z/E选择性控制条件,可以实现目标烯丙基化合物的立体发散性合成,获得精准调控“中心手性+烯烃几何构型”的四种异构体(图1。机理研究证明了该反应经历激发态钯启动的HAT/Heck/Tsuji-Trost串联过程。此外,该转化可以从基础的原料出发,方便地制备得到一系生物活性分子,展现出该合成策略的高应用潜力。

1 原位组装烯丙基取代反应

上述的研究工作由课题组博士生谢博元完成。感谢基金委、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所和金属有机化学全国重点实验室等的资助。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