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学科交叉与协同创新,共绘实验室发展新蓝图
2025年4月27日,生命过程小分子调控全国重点实验室第一届学术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在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成功举行。会议由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袁钧瑛院士和实验室主任俞飚院士共同主持,来自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所、上海药物所以及国内多所顶尖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实验室建设进展、学科布局与未来发展规划展开深入探讨。
汇聚智慧:实验室建设成果获高度肯定
会议伊始,实验室副主任丁克研究员系统汇报了实验室成立一年来的建设成果。实验室依托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所与上海药物所的学科优势,深度融合化学、生物学与医学等领域,在“新分子、新靶标、新机制”三大方向取得多项突破性进展。黄河研究员、陈以昀研究员、刘聪研究员与廖苍松研究员分别就乳酰化调控因子病理功能、有机光化学合成、帕金森病早期诊断技术及非经典氨基酸合成等前沿课题作专题报告,展现了实验室在基础研究与技术转化中的创新活力。
学术委员会对实验室阶段性成果给予高度评价。钱旭红院士指出,实验室需进一步凝练重大科学目标,围绕糖化学与靶标研究等特色方向构建系统性科研叙事;中国科学院院士邵峰强调,实验室“化学-结构-生物学”全链条研究体系具有不可替代性,建议以目标导向推动2-3个重点项目协同攻关;谭蔚泓院士则呼吁探索协同创新模式,破解“重申报、轻协作”的行业难题。
前瞻布局:锚定学科交叉与有组织科研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实验室未来发展需以“有组织科研”为核心,强化团队协同与资源整合。郭子建院士指出,“新分子、新靶标、新机制”三大方向具备十年以上的研究价值,需平衡国家需求与科研自由度;周翔院士建议,通过项目驱动与人才引育打造高端创新集群;袁钧瑛院士强调,当前基础研究与临床转化的融合机遇前所未有,实验室应立足中国科研生态优势,向“引领者”角色迈进。
针对实验室运行机制,专家提出多项建设性意见。吴家睿研究员建议完善共建单位协同管理制度,通过例会机制与经费统筹保障实质性合作;陈鹏教授呼吁优化研究生培养与资源配置,引导青年科研人员聚焦长期目标。俞飚院士在总结中表示,实验室将深化“化学-生物-医学”交叉融合,强化青年人才培育与成果体系化建设,推动基础发现向临床应用全链条延伸。
展望未来:打造全球化学生物学创新高地
本次会议为实验室未来发展绘制了清晰路径:一是聚焦重大疾病诊疗、合成生物学等国家需求,布局1-2个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前沿方向;二是构建跨团队协作平台,通过“重点项目+自由探索”激发创新活力;三是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探索人才引育、资源共享与协同管理的新范式。
生命过程小分子调控全国重点实验室自成立以来,始终致力于破解生命科学中的关键科学问题,推动化学生物学成为原创药物研发的引擎。未来,实验室将继续以“小分子调控生命大过程”为使命,为我国生物医药领域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核心力量。
(生命过程小分子调控全国重点实验室 供稿)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