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虾壳
药典名称 |
对虾壳 |
英文名称 |
无 |
拉丁名称 |
Penaeus chinensis(Osbeck);Penaeus penicillatusAlcock;Penaeus merguiensisde Man;Penaeus monodonFabricius |
性味归经 |
味甘;咸;性凉。 |
临床应用 |
治神经衰弱、秃疮、疥癣;治吃海虾引起过敏。 |
临床禁忌 |
尚未见报道。 |
天然药物来源 |
为对虾科动物中国对虾Penaeuschinensis(Os-beck)?长毛对虾Penaeus penicillatus Alcock?墨吉对虾Penaeus merguiensisde Man?斑节对虾Penaeus monodon Fabricius等多种对虾的甲壳?
栖息于浅海泥沙底,夜间常缓慢游泳于海水的中、下层,捕食底栖多毛类、小型甲壳类、软体动物及其他无脊椎动物的幼体,也食硅藻类等。每年3月自黄海南部向渤海作索饵和生殖洄游,冬季又返回黄海南部作越冬回游。雄虾在10月间性成熟,在10-11月间交尾,雌虾至第2年4月间性成熟,每尾雌虾产卵数十万至100多万粒,产卵时与贮存在雌体交接器中的精荚内的精液也同时放出而达受精,经一昼夜开始孵化(20℃),稚虾生长迅速。我国主要分布于黄海、渤海及东海北部,南海也有小量。现北方已大量人工养殖。
2.长毛对虾在外形、体色和大小等方面,均与中国对虾比较相似。但额角上缘7-8齿,下缘4-6齿。额角侧沟浅,向后更浅,至胃上刺下方消失。额角后脊伸至头胸甲后缘附近,上有1-2个浅凹。额角基部稍高,背部较凸,末端较细,第1触角上鞭与头胸甲长度约相等或稍短。雄体交接器呈叶片状,叶尖变圆,边缘具刚毛,两侧向腹面卷曲。雌体交接器圆盘状,前片的顶端疣突较小,尾节呈刺状,背面中央具一纵沟,两侧边缘的后半部有刚毛。雌性比雄性个体大。体呈灰蓝色,头部前端多蓝点。 栖息于水深25-40m以内的泥沙质海底,幼虾常群集于河口附近或内海中生活。5月性腺成熟,7-8月仔虾已符合商品标准,12月至翌年1月为越冬期。我国分布于浙江舟山以南东海、南海沿海。现为南方人工养殖的主要品种。
栖息于沿岸水深25m以内的泥沙质海底。我国分布于广东、福建等沿海。已进行人工养殖。
栖息于泥质或泥沙质的海底,仔虾喜群集于水生杂草中,杂食性。成熟期向外海水深100m左右的海域回游,繁殖期才返回浅水。雌虾较大,平均体重350-400g,大者可达500g。我国分布于浙江、福建、台湾、广东、广西沿海,是台湾的主要养殖品种。
|
化学及生物研究进展 |
化合物成分:隐黄质、核黄素、烟酸等。 药理作用: ★抗炎、抗溃疡、治牛皮癣、抗菌、退热 ★保肝护肝、抗肝毒、利胆、 ★强心、降血糖、抗高血压
|
参考文献 |
①中华本草 ②中药数据库(中药创新中心、TCMCD-2009) ③MDL数据库 |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