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从里程碑突破到未来前沿探索”人工全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六十周年学术研讨会(分会场二学术报告--小分子主题)顺利召开

发布时间:2025-09-26

923日下午,“从里程碑突破到未来前沿探索”人工全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六十周年学术研讨会(分会场二小分子主题)在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君谋楼报告厅隆重举行。上海有机所副所长、党委副书记李昂研究员主持会议并致开幕辞,来自多所高校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忆科学丰碑,共探前沿方向。

六十载前的科研突破,是中国科学家写给世界的答卷。” 李昂在致辞中回溯了那段光辉历程:19659月,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研究所、上海有机所与北京大学协同攻关,成功完成世界首次人工全合成结晶牛胰岛素。这项成果开辟了人工合成蛋白质的全新时代,在生命科学和合成科学领域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

李昂强调,在结晶牛胰岛素全合成工作中,上海有机所汪猷等老一辈科学家坚持“对的不一定是对的,不对的一定是不对的”的严谨科学精神,与北京大学科研人员密切合作,克服重重困难,成功合成了牛胰岛素A链。老一辈科学家的“胰岛素精神”仍激励着今天的科技工作者不断进取。

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副所长、党委副书记李昂研究员致欢迎辞

研讨会上,6 位报告专家围绕小分子与生命科学的交叉前沿展示了从基础研究到应用探索的全链条创新图景。

上海有机所俞飚院士以《破译生命的糖质密码》为题,深入介绍了糖的化学和生物学背景,回顾了其团队在天然糖缀合物化学合成方向的部分代表性工作,以及随之发展的糖苷化反应。之后介绍了若干天然糖缀合物进化出的独特结构和生物活性方面的机制研究进展。最后,俞飚院士介绍了其团队近期发现的唾液酸化小分子抑制剂及在肿瘤免疫治疗中的应用潜力。

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俞飚院士作学术报告

北京大学王初教授的《衣康酸的功能蛋白质组学》报告,介绍了其团队发展的一系列化学探针和组学方法,用于在宿主巨噬细胞和病原菌中绘制衣康酸与蛋白质的共价修饰和非共价作用的图谱,助力解析衣康酸在代谢、抗炎和抗菌等过程的新颖功能。该研究工作将为深入探究衣康酸在免疫代谢过程中发挥的生物学功能提供有力的工具和丰富的线索。

北京大学王初教授作学术报告

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汪胜研究员以《Structure-based ‘LSD’ Design》为题,分享了团队在抗抑郁药物方面的研究最新进展,团队开发出作用于5-HT2A受体的β-arrestin偏向性高效激动剂,该类分子能够模拟致幻剂的快速长效抗抑郁效应,进一步提出致幻剂重复微剂量给药策略,为“祛幻留效”的安全临床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与可行路径。

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汪胜研究员作学术报告

香港大学李学臣教授在《Protein chemical synthesis: past, present and future》中,梳理了蛋白质化学合成的发展脉络,并详细介绍了其团队发展的蛋白天然化学连接方法及其在蛋白与环肽化学合成中的应用,并展望了蛋白化学合成领域的广阔发展前景。

香港大学李学臣教授作学术报告

复旦大学鲁伯埙教授的报告主题为《新型靶向降解技术的探索》。鲁伯埙教授首先介绍了目前通过降解治病蛋白水平来干预疾病的一些方法和技术,之后介绍了其研究团队发展的基于自噬降解过程的自噬绑定化合物(ATTEC)技术及其在致病Poly-Q蛋白、脂滴、乙肝病毒基因存储库(HBV cccDNA)等致病物质降解中的应用。

复旦大学鲁伯埙教授作学术报告

西湖大学邓力教授以《Weak Bonding Organocatalysis》为题,首先介绍了有机分子介导的选择性催化(即选择性有机催化)在过去25年里的发展历史,之后邓力教授介绍了协同弱键有机催化的最新研究进展,该方向旨在开发具有类酶效率的有机催化剂,并实现具有合成价值的不对称转化反应。

西湖大学邓力教授作学术报告

整场研讨会气氛热烈,专家与参会者围绕 “小分子调控生命过程”、“合成方法创新”等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讨论。

此次研讨会作为结晶牛胰岛素合成六十周年系列纪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搭建起小分子化学生物学的学术交流平台,更彰显出当代科技工作者对老一辈科学家 “胰岛素精神”的继承和发扬,鼓舞着更多科技工作者在新时代赶考路上,努力产出更多“从0到1”的原创性、关键性重大成果,为建成科技强国和抢占科技制高点贡献更多力量。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