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赋能人类文明,科研精神照亮逐梦之路——扶摇讲坛第九讲:化学研究与人类文明发展

为聚焦前沿科学,弘扬学术传承,激发青年科研人才报国热情。2025年10月24日,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扶摇讲坛第九讲在君谋楼一楼报告厅举行,本次讲坛邀请了金属有机化学全国重点实验室游书力院士作题为“化学研究与人类文明发展”专题报告,讲坛由上海有机所副所长黄正研究员主持。

游书力院士作报告

溯源化学:从文明萌芽到时代引擎

报告伊始,游书力院士从文化的视角解码“化学”二字,指出“化”的甲骨文形态如同二人颠倒相转,生动体现了“转化、化生”的本义,恰好对应化学作为研究物质变化、转化与新物质生成的核心内涵。

他引领听众沿历史脉络回溯:从人类驾驭火焰拉开化学序幕,到制陶、冶炼、酿造乃至火药发明,化学的每一次突破都深刻烙印在人类文明进步的阶梯上。游书力院士进一步从农业粮食、材料革命、能源动力、药物健康四大领域,梳理有机化学在近现代史的里程碑贡献,有力论证 “化学是现代科学的中心学科”,并激励青年学子接过前辈接力棒,用化学智慧解决全球重大挑战。

聚焦应用:化学在多领域的突破性贡献

面对“化学是什么”的终极之问,游书力院士引用了哈佛大学Whitesides教授的论断:“化学决定了你活着和死去的方式。”他阐释道,化学已全方位渗透现代生活,从保障全球粮食安全的合成氨技术,到构成信息时代基石的硅材料,无一不是化学的杰作。在医药健康领域,化学的力量尤为凸显:中国人口平均寿命的提升,离不开合成药物的发展。抗癌药物艾瑞布林的合成工艺的优化,展现合成化学在生命健康中的力量。在能源与材料领域,聚焦“绿色化学”发展趋势。他详解“绿色甲醇”的技术逻辑--以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结合二氧化碳加氢转化,实现能源的清洁循环。针对白色污染难题,他介绍了国内外科研团队在可降解高分子材料、循环高分子领域的创新成果,强调“化学制造”与“生态保护”的协同发展路径。

传承精神:科研路上的价值指引

做人要知足,做事要知不足,做学问要不知足。” 游书力院士深情分享导师戴立信先生的座右铭,回忆博士毕业时由戴先生颁发毕业证书的珍贵场景,传递老一辈科学家的治学精神与家国情怀。他还提及汪猷先生在胰岛素全合成工作中对元素分析的执着坚守,寄语青年学子继承 “敢想敢说敢做,严肃严密严格”的科研传统,将个人兴趣与国家需求结合,在“马拉松” 式的科研长跑中坚守初心。

在科研实践建议上,以 “安全、敏锐、诚信”为关键词,结合真实案例给出警示与指引。他以过往安全事件为例,强调“安全是科研的生命线”,任何细节疏忽都可能酿成不可挽回的后果;以青霉素发现、黄鸣龙还原反应等为例,鼓励学生“保持科学敏感,在平凡现象中发现非凡价值”。通过国际知名学者的科研诚信案例,呼吁科研工作者不仅要在学术上追求卓越,更要坚守科研诚信底线。面对AI浪潮,他提出“拥抱而非恐惧”的态度——AI是提升科研效率的工具,而非替代研究者的对手,青年学者需主动掌握新技术,推动学科创新。

寄语青年:因为相信 所以看见

游书力院士结合自身经历,强调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尽管科研合作中常面临各种实际问题,但团队精神至关重要。他特别建议,研究生在实验室中应主动构建协作机制,与实验室成员形成一个高效的团队,既能提升科研产出,也是个人成长的必修课。

对知识的渴望、对未知的好奇心,是做好科研的关键。” 他结合自身经历,分享科研兴趣的培养之道。他认为,兴趣并非天生,可通过正向反馈逐步建立。对于青年成长,他强调 “知行合一”:喜欢化学,就要主动听学术报告、参与科研讨论;想做好科研,就要在实验室里严谨操作、在文献中深耕细作。他以97岁高龄仍在JACS发表论文的哈佛大学Corey教授为例,诠释“对学术的热爱能跨越年龄界限”,并引用其对青年化学工作者寄语“积极学习、努力和乐观工作、珍视诚信,未来将不可限量”,为在场学生注入逐梦力量。

报告尾声,游院士以一段致敬科学先驱的短片结束,深刻呼应“人们因看见而相信,却有人因相信而看见”的主题。他鼓励研究生勇于开拓“无人区”,在学科交叉中寻找原创性突破,以科技报国之志书写属于新时代的答案。

会后,同学们踊跃提问,游书力院士热情细致地进行解答和交流。黄正研究员对报告进行了总结,此次分享会不仅让研究生重新认识化学的学科价值,更以科研精神传承、实践经验分享为纽带,搭建起老一辈科学家与青年研究者的对话桥梁,为青年科研之路提供有力指引。

报告会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