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2日下午,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魅力有机化学”科普拓展课程第二课在南洋中学顺利开展。此次课程的内容是《剥开生命的坚果》,由来自生命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周佳海课题组的科普志愿者张金儒、亓帅和蔡毓娟讲授。

课程现场
此次课程分为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张金儒博士讲述了与生命息息相关的化学物质,以及它们在生命活动中起的重要的作用。由浅入深,从基因的定义追溯到了1980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Sanger的故事,再而引出了人类基因组计划等前沿性内容。当讲到生命中另一种重要的有机物——蛋白质时,张金儒博士结合自己课题组的研究方向,向同学们深入浅出地讲述了蛋白质晶体学以及2012年诺贝尔化学奖关于GPCR的内容,GPCR(G蛋白偶联受体)是人体中一种很重要的蛋白质,很多重要的药物都与它有关,比如说抗流感病毒药达菲。同学们都对这一例子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最后张博士讲的是糖类,从电影中“滴雪认亲”的例子着手,讲述了ABO血型系统是根据血细胞表面的糖基不同而区分的。从而引出了第二部分的内容——关于葡萄糖的两个实验。
首先是蔡毓娟演示的蓝瓶子实验。亚甲基蓝在碱性溶液中很容易被葡萄糖还原为无色亚甲基白。振荡此无色溶液时,溶液与空气接触面积增大,溶液中氧气溶解量就增多,氧气把亚甲基白氧化为亚甲基蓝,溶液又呈蓝色,所以叫做蓝瓶子实验。同学们在锥形瓶中加入葡萄糖溶液后滴入几滴亚甲基蓝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后,溶液呈蓝色,静置两分钟后溶液褪至无色,再次振荡锥形瓶溶液又变为蓝色,如此往复变化。同学们看到颜色的变化十分惊喜,也有细心的同学对变化的周期进行计时。

科普实验
第二个实验是银镜反应。这个反应同学们在高二的有机化学课程中即将学到,是硝酸银溶液被还原为金属银的化学反应,由于生成的金属银附着在容器内壁上,光亮如镜,故称为银镜反应。志愿者们先将氨水溶液滴入硝酸银溶液中使产生的沉淀又溶解,配成银氨溶液,之后再加入葡萄糖溶液,在高中化学课中,该反应是需要水浴加热才能生成银镜的,而这次课中,志愿者们再往里加入少量氢氧化钠溶液即可在室温下生成银镜。同学们加好溶液后,等待银镜生成的过程中,亓帅为同学们讲解了银镜反应的原理。同学们明白了银镜反应和蓝瓶子实验都是应用了葡萄糖的还原性。在课程的最后,同学们都成功地发现试管壁上结了一层光亮的银镜,把试管洗干净后,可以留作纪念。

科普实验
本次拓展课程结合了高一化学中的氧化还原反应部分的知识,将趣味实验与同学们在课本上学习到的知识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让同学们自己动手做实验,体验科学的乐趣,也提高了他们对于科学知识的兴趣。

同学动手操作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