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5日,北京大学席振峰教授应邀到上海有机所进行学术访问,并在君谋楼报告厅作了主题为“双金属有机合成试剂化学”的交叉学科讲座。上海有机所林国强院士主持了讲座,并为席振峰颁发“上海有机所交叉学科讲座”证书。所内二百余名科研人员和学生参加了此次学术活动。
金属有机化合物作为合成试剂广泛应用于合成化学相关的各个领域,一直以来受到学术界和工业界的极大关注。在报告中,席振峰介绍了其带领的科研团队多年来在“双金属有机合成试剂”(Organo-di-Metallic reagents)领域取得的工作进展。他们发现,一个分子中的两个碳-金属键在有机桥联的配合下产生“协同效应”,表现出不同于相应单金属试剂的反应类型,甚至表现出全新的反应模式。课题组通过合成、分离和表征金属有机活性中间体,探讨相应反应机理及成键模式,并利用这些活性中间体来发展有机合成新反应、新方法,得到其它方法难于合成的功能性新型金属有机化合物以及结构多样的有机化合物。席振峰的报告通过代表性的实例,体现了其“基于金属有机活性中间体和机理研究的合成化学”的研究理念。报告会,在场师生与席振峰就有关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席振峰1983年毕业于厦门大学化学系,1996年于日本分子科学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导师:Tamotsu Takahashi教授)。1998年到北京大学化学学院工作,2001年被聘为长江学者计划特聘教授,2002年4月至2006年5月任北京大学化学学院院长。现任美国化学会学术期刊Organic Letters副主编,Accounts of Chemical Research, Synlett/Synthesis, Tetrahedron/Tetrahedron Letters, Chem. Lett., Asian J. Org. Chem., Bulletin of the Chemical Society of Japan 及多个国内学术期刊的编委。席振峰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利用金属有机化合物研究高选择性有机合成新反应、新方法,深入研究活性金属有机中间体和反应机理。席振峰提出了“协同效应”、“基于活性中间体和机理研究的合成化学”等科学研究理念,并坚持在双金属有机合成试剂、金属有机杂环试剂、以及过渡金属催化活化惰性化学键等领域开展工作。2005年作为学术带头人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创新研究群体”基金;先后荣获2003-2004年度中国化学会-巴斯夫“青年知识创新奖”、2004年中国化学会首届“黄耀曾金属有机化学奖”、2005年“中国礼来科技贡献奖”、2007年“药明康德生命化学研究奖一等奖”、2014年“阿克苏诺贝尔化学奖”等奖项。

林国强院士向席振峰教授颁发“有机所交叉学科讲座”证书

报告会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