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0日,香港大学讲座教授、上海有机所沪港化学合成联合实验室支志明教授,当选为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1999年1月,结合中科院上海有机所、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大学在有机化学、无机化学、材料化学等领域的优势共同组建沪港化学合成联合实验室,支志明教授担任学术委员会主任。联合实验室还汇集了香港中文大学黄乃正、谢作伟等教授开展研究工作,培养研究生。
支志明教授将香港大学积累的无机络合物合成优势与上海有机所的有机反应研究特长相结合,其主要研究方向聚焦在金属配合物催化剂的合成及其在催化原子、基团转移反应中的应用,尤其是铁、锰,铜等便宜易得金属络合物的合成及其形成的活泼金属多重键中间体在烯烃氧化、碳氢键官能化等反应中的应用。在与上海有机所多年的合作研究中,支志明教授小组在活泼金属多重键中间体在催化中的应用取得了重要进展,对多种金属形成的卡宾、氮宾以及金属氧化物活泼中间体的分析、鉴定及其反应性进行了系统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支志明教授在上海有机所已培养博士10名。他以上海有机所沪港化学合成联合实验室为第一作者单位,在包括JACS和ACIE等知名国际期刊上发表论文二十余篇,受到国内外同行的高度关注。
支志明教授1957年出生于香港,师从香港大学著名化学家潘宗光教授,并于1980年取得博士学位,随后在加州理工大学无机化学大师H. B. Gray课题组进行博士后研究。1983年回香港大学化学系工作,1992年起任香港大学化学系讲座教授。1995年当选香港首位中科院院士,为当时最年轻的中国科学院院士,2007年当选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2006年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
支志明教授研究领域广泛,包括了无机和有机合成、有机催化、固氮机理研究、金属有机和无机光化学、生物体系中的电子转移、手性金属催化剂和不对称催化研究、高活性金属-多重键配合物合成、发光材料以及无机药物中的化学生物等多个领域,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已在国际著名化学期刊如JACS,ACIE等发表文章700余篇,文章他引次数超过24000次,H index高达83,为目前国际上最有影响力的华人化学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