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有机所多项科研成果荣获2024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奖
2025年8月26日上午,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沪召开。会上颁发了2024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奖206项(人)。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三项成果获奖。汤文军研究员等人完成的“配体促进的不对称偶联及偶联新机制的发现”项目获得上海市自然科学奖一等奖;黄晓宇课题组冯纯研究员等人完成的“结构精准可控的共轭聚合物纳米纤维”项目获得上海市自然科学二等奖;黄少胥研究员、丁奎岭院士等人完成“‘无处不在的化学’系列多样态科普作品的创制与推广”项目获得上海市科学技术普及一等奖。
上海市自然科学奖
“配体促进的不对称偶联及偶联新机制的发现”项目针对合成化学和药物制造领域中碳碳键精准构建的关键科学问题,原创性地发展了一系列具有显著结构特征的P-手性膦配体,实现了高效且具有工业应用价值的不对称Suzuki-Miyaura偶联和去芳构偶联,开创性地发现了联硼介导的亚胺不对称还原偶联,揭示了偶联新机制并拓展了周环反应理论,在不对称催化和合成领域取得了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研究成果。该成果5篇代表性论文发表于Acc.Chem.Res.、J.Am.Chem.Soc.、Angew.Chem.Int.Ed.,累计SCI他引649次,其中一篇为ESI高被引论文,实现专利成果转化5项,许可授权2次。这些系统性和原创性的工作在合成化学和药物绿色制造领域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结构精准可控的共轭聚合物纳米纤维”针对“共轭聚合物纳米纤维的尺寸/组成/序列结构/功能的精准调控”这一关键科学问题,发展了“单一链长共轭组装基元”结晶驱动自组装的新策略,实现了高稳定性的尺寸/组成/序列结构可控的多功能共轭聚合物纳米纤维的精准构筑,制备了具有高催化活性、优异核磁/多模态荧光显像和基因递送性能的共轭聚合物纳米纤维基功能材料,取得了具有国际创新水平的原创性研究成果。 在J.Am.Chem.Soc.、Angew.Chem.Int.Ed.、Macromolecules和Chem. Commun.等期刊上发表SCI论文37篇,他引共计802次,其中5篇代表性论文他引188次,单篇最高61次。第一完成人于2021年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第二完成人2022年入选上海市海外高层次人才项目,研究成果极大地推动了有机高分子材料科学的研究和发展。
上海市科学技术普及奖
“‘无处不在的化学’系列多样态科普作品的创制与推广”项目组成员依托自身专业背景,聚焦化学在社会生活实践中“无处不在”的客观事实,在将化学科普转化为更生动、有趣、易懂的形制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实践,创作了一系列“既有意义,又有意思”的多样态科普作品,包括科普报告、微电影、实验展演(短剧)、舞台剧、图书、科普活动、科普嘉年华(集市)、短视频、纪录片、科普动画、人物访谈、文章、论文等十余种样态,科普知识通过与载体和传播媒介的巧妙融合,精准聚焦受众,在无形间架设了一座沟通科学殿堂与社会大众的心桥。
同时该作品实现了科学家与传播专家的强强联合,构建了一种全新的科普范式。十多位院士以及近百位业界科学家参与其中,或亲自参与微电影的角色扮演,或亲自为公众作科普报告,为系列作品赋予了深厚的专业底蕴与公信力。通过与传播专家联合,运用传播学理论,热点、流量策划及引导,使科普精准引导到受众群体中,引导广大青少年积极投身到科技创新的伟大事业中。
我所的科研成果已连续十四年获得上海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这是我所按照中国科学院“四个面向”、“四个率先”的办院方针,聚焦“十四五”使命定位,全所上下凝心聚力,在分子合成科学、生命过程小分子调控和战略有机材料三大主攻方向持续发力,努力抢占有机化学领域科技制高点,高质量推进“十四五”规划全面收官所取得的优异成绩。今后我们将一如既往,守正创新,追求卓越,进一步强化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导向,进一步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和基础研究水平,为努力建成科技强国再立新功。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