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上海有机所成功举办第十三届手性物质科学暑期学校

发布时间:2025-08-13金属有机化学全国重点实验室

83日至8日,由中国化学会手性化学专业委员会主办、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和金属有机化学全国重点实验室承办、南开大学有机新物质创造前沿科学中心协办的第十三届手性物质科学暑期学校在上海有机所成功举办。来自全国各地共80余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160余名青年科研人员、博士后和研究生现场参加了学习。此次暑期学校的全部课程通过中国化学会视频号、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视频号同步直播,视频总点击量超过75000余次。

在开学仪式上,本次暑期学校召集人、中国化学会副秘书长、上海有机所游书力研究员游书力研究员回顾了手性物质科学暑期学校的由来和发展历程,介绍了手性物质科学对于现代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和巨大贡献。上海有机所副所长、金属有机化学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黄正研究员代表暑期学校的承办方对远道而来的学员们表示了热烈的欢迎,希望学员们利用好这次学习机会,跟踪学术前沿、开拓研究视野。

游书力和黄正致辞

本次暑期学校邀请了十位手性物质科学领域的专家授课。中国化学会常务理事、南开大学周其林教授系统梳理了手性科学的研究历史与现状,分析了手性科学发展走向精准化、多层次、跨学科的趋势。华南理工大学蒋尚达教授从基本概念和原理出发,阐述了电子自旋与分子结构手性的深刻联系,介绍了电子自旋研究的前沿热点和重要科学问题。中国化学会副秘书长、南开大学朱守非教授全面总结了过渡金属催化的不对称合成反应的手性传递原理、最新研究进展与合成应用。中国化学会理事、华中师范大学肖文精教授聚焦不对称光催化,分析了这一新兴领域给手性分子合成带来的新发展机遇。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范青华研究员讲授了不对称催化氢化的发展历程、关键研究成果和重大工业化应用,强调了手性催化剂负载对于提升催化性能和反应效率的重要意义。华东理工大学许建和教授通过若干典型案例介绍了基于生物催化的手性合成技术。中国化学会副理事长、四川大学冯小明教授系统阐述了路易斯酸催化中优势手性催化剂的创制和应用,展示了手性双氮氧-酰胺配体在新型不对称催化反应开发和高附加值手性分子合成方面的独特优势。中国化学会理事、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刘鸣华研究员围绕超分子手性与圆偏振发光,阐述了将手性要素引入分子组装体系所导致的新奇拓扑结构与特殊光学性能。西湖大学邓力教授回顾了手性有机小分子催化的萌芽、探索、形成和壮大过程,从分子层面探讨了仿生催化的原理和催化剂开发的指导原则。中国化学会常务理事、上海交通大学丁奎岭教授结合自身科研经历,论述了理性设计与意外发现对于发展高效不对称催化体系的重要意义。

专家授课

十位专家讲授的课程内容全面、富有深度,让学员们在手性物质科学和相关交叉领域获得了宝贵的知识财富。在课程的问答环节,学员们与授课专家展开了充分的交流互动,现场讨论气氛热烈。本次暑期学校受到了学员们的广泛好评。他们普遍表示,十位专家的倾囊相授让他们收获了专业知识、开拓了研究视野,将助推中国手性物质科学领域的进一步发展壮大。

问答环节

现场合影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