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典名称
龙眼肉
英文名称
Longan aril
拉丁名称
Dimocarpus longanLour.
性味归经
味甘,性温。归心、脾经。
临床应用
治思虑过度,劳伤心脾,健忘,怔忡;大补气血;治妇人产后浮肿;治脾虚泄泻。
临床禁忌
素有痰火及湿滞中满者慎服。
1.《滇南本草图说》:“小儿未断乳者忌食。”
2.《雷公炮制药性解》:“凡中满气隔之证,均宜远之。”
3.《本草汇言》:“甘温而润,恐有滞气,如胃热有痰有火者,肺受风热,咳嗽有痰有血者,又非所宜。”
4.《药品化义》:“甘甜助火,亦能作痛,若心肺火盛,中满呕吐及气膈郁结者,皆宜忌用。”
5.《冯氏锦囊·药性》:“肠滑中满者忌之。”
6.《重庆堂随笔》:“(服之)湿盛者能生痰,脾弱者滑大便,不可不知。”
7.《随息居饮食谱》:“外感未清,内有郁火,饮停气滞,胀满不饥,诸候均忌。”
8.《广西中药志》:“内有湿热者忌用。”
天然药物来源
龙眼肉为无患子科植物龙眼的假种皮。
龙眼是常绿乔木,高通常10m左右。具板根。小枝粗壮,被微柔毛,散生苍白色皮孔。偶数羽状复叶,互生;叶连柄长15-30cm,或更长;小叶4-5对,很少3或6对,小叶柄长通常不超过5mm;叶片薄革质,长圆状椭圆形至长圆状披针形,两侧常不对称,长6-15cm,宽2.5-5cm,先端渐尖,有时稍钝头,上面深绿色,有光泽,下面粉绿色,两面无毛。花序大型,多分枝,顶生和近枝腋生,密被星状毛;花梗短;萼片近革质,三角状卵形,长约2.5mm,两面均被黄褐色绒毛和成束的星状毛;萼片、花瓣各5,花瓣乳白色,披针形,与萼片近等长,仅外面被微柔毛;雄蕊8,花丝被短硬毛。果近球形,核果状,不开裂,直径1.2-2.5cm,通常黄褐色或有时灰黄色,外面稍粗糙,或少有微凸的小瘤体;种子茶褐色,光亮,全部被肉质的假种皮包裹。花期3-4月,果期7-9月。
我国西南部至东南部栽培很广,以福建、台湾最盛,广东次之,多栽培于堤岸和园圃,广东、广西南部及云南亦见野生或半野生于疏林中。
化学及生物研究进展
化合物成分:葡萄糖(glucose),蔗糖(sucrose),酒石酸,腺嘌吟(adenine),胆碱(choline),丁香烯,维生素B1、B2、P、C等。
药理作用:
★镇静、平喘
★抑菌、刺激白细胞生成、抗炎、抗病毒
★健胃
参考文献
①中华本草
②中药数据库(中药创新中心、TCMCD-2009)
③MDL数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