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典名称
白薇
英文名称
Blackend Swallowwort Root
拉丁名称
Cynanchum atratumBunge;Cynanchum versicolorBunge
性味归经
味苦、咸,性寒。肺、肝、胃经。
临床应用
治伤寒、肺实鼻塞、不知香臭、虚热盗汗、肺结核潮热、风惊恐、四肢牵掣、神志不宁、或发邪狂叫妄走、见鬼若癫痫状、热淋、血淋、小便不禁、风湿关节痛、郁冒血厥、妇人白带不止、妇人乳中虚、烦乱呕逆,安中益气、金疮血不止、瘰疬、漏睛脓出、火眼、温热病发热,身热斑疹,潮热骨蒸,肺热咳嗽,产后虚烦,咽喉肿痛,疮痈肿毒,毒蛇咬伤。
临床禁忌
血分无热、中寒便滑、阳气外越者慎服。
1.《本草经集注》:“恶黄芪、大黄、大戟、干姜、干漆、山茱萸、大枣。”
2.《本草经疏》:“凡伤寒及天行热病,或汗多亡阳过甚,或内虚不思食,食亦不消,或下后内虚,腹中觉冷,或因下过甚,泄泻不止,皆不可服。”
3.《本草从新》:“血热相宜,血虚则忌。”
4.《药性集要便读》:“血虚而寒者忌。”
天然药物来源
百解藤为防己科植物粉叶轮环藤的根或藤茎。
粉叶轮环藤是缠绕藤本。根粗壮,圆柱状弯曲,直径1-2cm,外皮灰褐色。老茎具纵向扭曲的粗条纹,小枝纤细,除叶腋或分枝处有簇毛外,余均无毛。单叶互生;叶柄纤细,长1.5-4cm;叶片薄纸质,阔卵状三角形至卵形,长2.5-7cm,宽1.5-5cm,先端渐尖,基部近截平至圆形,全缘,两面无毛或下面被稀疏白色长毛。花序腋生;花单性,雌雄异株;雄花序由小聚伞排列成间断的穗状,花序轴不分枝或有时近基部有短小分枝,纤细,无毛;雄花萼片4或5,分离,长约1mm;花瓣4或5,通常合生成杯状,聚药雄蕊稍伸出;雌花序排列成总状,长达10cm;雌花萼片2,花瓣2,微小,贴生在萼片基部。核果近球形,熟时黄色。花期5-7月,果期7-9月。
化学及生物研究进展
化合物成分:
白薇根中含直立白薇甙(cynatratoside) A、B、C、D、E、F;白前甙(glaucoside) C、H;白前甙元(glaucogenin) A和直立白薇新甙(atratoside) A、B、C、D。
蔓生白薇根中含有C21甾体甙蔓生白薇甙(cynanversicoside) A、B、C、D、E,蔓生白薇新甙(neocynanversicoside)和白前甙(glaucoside) H。
药理作用:
★退热、抗炎。
★抗肿瘤、抗失忆。
★利胆(兔)、兴奋子宫(大鼠)、减少心肌氧消耗、增加脑血流、降低血压和减慢心率。
★毒性:白薇提取物小鼠腹腔注射的LD50为26.7g/kg。
参考文献
①中华本草
②中药数据库(中药创新中心、TCMCD-2009)
③MDL数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