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典名称
河豚
英文名称
Ocellated puffer, Vermiculated puffer, Obscure puffer
拉丁名称
Fugu ocellatus(Osbeck);F. vermicularis(Temminck et Schlegel);F. obscurus(Abe)
性味归经
味甘,性温。肝、肾经。有毒。
临床应用
治腰腿酸软、肢体乏力、清热解毒、祛湿消肿、止痛止痉、无名肿痛(鲜河豚肉,煮熟食用(2小时))。
临床禁忌
疮、疥、脚气患者慎服。河豚内脏及血有剧毒。食用时须去净睾丸、卵、肝等内脏,并应将肉反得洗涤。处理不当易引起中毒。
天然药物来源
河豚为鲀科东方鲀属动物弓斑东方鲀、虫蚊东方鲀、暗纹东方鲀及同属多种动物的肉。
①弓斑东方鲀:体长一般为10-15cm,头部、体背及腹面均有细弱小刺,背刺区与腹刺区分离。吻部、头体两侧及尾部光滑。头体背侧面灰褐色,微绿。体侧在胸鳍后上方,各有一黑绿色而带橙色边的大斑,并有一弓形横过背部的黑绿色鞍状斑,鞍癍斑具橙色边缘。背鳍基部两侧具一圆形大黑斑。腹面白色,各鳍灰黄色。
②虫蚊东方鲀:本种与弓斑东方鲀的区别是:有许多圆形和长虫纹形白点。
③暗纹东方鲀:本种与弓斑东方鲀的区别是:棕褐色,背侧面具不明显的暗褐色横纹4-6条,横纹之间白色狭纹3-5条。胸鳍后上方体侧处具一圆形黑色大斑,边缘白色。
化学及生物研究进展
化合物成分:
河豚毒素(tetrodotoxin)、TTX4-表河豚毒素(4-epi TTX)、脱水河豚毒素(anhydro-TTX),并含氨基酸、甜菜碱(betaine)、有机酸、二磷酸腺苷(ADP)、肌苷酸(IMP)、三磷酸腺苷(ATP)、磷酸腺苷(AMP)、肌甙(inosine)、6-羟基嘌呤(hypoxanthine)、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磷酸肌酸(creatine phosphate)。
药理作用:
①抗心律失常、降压;
②松弛骨骼肌;
③局麻作用;
④戒毒;
⑤镇痛、抗菌。
参考文献
①中华本草
②中药数据库(中药创新中心、TCMCD-2009)
③MDL数据库
④中华海洋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