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典名称 |
大豆黄卷 |
英文名称 |
dried black soybean sprout |
拉丁名称 |
Glycine max (L.) Merr. |
性味归经 |
味甘,性平。归脾、胃、肺经。 |
临床应用 |
外感风寒、自汗;清心开窍、熄风通络;水病、大小便涩;头风、湿痹;治小儿撮口及发噤;治周痹注,五脏留滞,胃中结聚,益气出毒,润皮毛,补肾气;治老人痰火,咳嗽频发,胸胁满闷,百节攻痛,形羸气弱,饮食少进;治阴痫慢惊,服温热药太多,而却生热证,反为急惊;又治吐虫;治黑痣、面、润毛。
清热透表,除湿利气。主治湿温初起,暑湿发热,食滞脘痞,湿痹,筋挛,骨节烦疼,水肿胀满,小便不利。 |
临床禁忌 |
忌与海藻、龙胆、五参同用。 |
天然药物来源 |
黑大豆的种子发芽后晒干而成。
黑大豆为一年生直立草本,高60-180cm。茎粗壮,密生褐色长硬毛。叶柄长,密生黄色长硬毛;托叶小,披针形;三出复叶,顶生小叶菱状卵形,长7-13cm,宽3-6cm,先端渐尖,基部宽楔形或圆形,两面 |
|
均有白色长柔毛,侧生小叶较小,斜卵形;叶轴及小叶柄密生黄色长硬毛。总状花序腋生;苞片及小苞片
披针形,有毛;花萼钏状,萼齿5,披针形,下面1齿最长,均密被白色长柔毛;花冠小,白色或淡紫色,稍较萼长;旗瓣先端微凹,翼瓣具1耳,龙骨瓣镰形;雄蕊10,二体;子房线形,被毛。荚果带状长圆形,略弯,下垂,黄绿色,密生黄色长硬毛。种子2-5颗,黄绿色或黑色,卵形至近球形,长约1cm。花期6-7月,果期8-10月。 |
化学及生物研究进展 |
化合物成分:含天门冬酰胺、胆碱、黄嘌呤(xanthine)及次黄嘌呤(hypoxanthine),另含钙、钾、硅等。此外,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以及甘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等。
药理作用:
尚无报道。 |
参考文献 |
①中华本草
②中药数据库(中药创新中心、TCMCD-2009)
③MDL数据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