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典名称 败酱(处方名:败酱草;临床用名:败酱/败酱草;商用名称:败酱/败酱草) 英文名称 Dahurian Patrinia Herb Whiteflower Patrinia Herb, Herb of Dahurian Patrinia, Herb of Whiteflower Patrinia, Patrinia scabiosaefolia Fisch, Patrinia villosa Juss 拉丁名称 1.Herba Patriniae Scabiosaefoliae; 2.Herba Patriniae Villose 性味归经 苦、辛、凉。入肝,胃,大肠经。 临床应用 内服:煎汤,3-5钱(鲜者2-4两)。外用:捣敷。 肠痈,配用苡米、附子;产后腹痛,配用当归、川芎、乳香。此外,还用于肺炎、肝脓疡、胆道感染、急性胰腺炎、化脓性扁桃体炎和眼结膜炎、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感冒等。 临床禁忌 《本草汇言》:“久病胃虚脾弱,泄泻不食之症,一切虚寒下脱之疾,咸忌之。” 天然药物来源 败酱草为败酱科植物白花败酱、黄花败酱或其近缘植物的带根全草。白花败酱的干燥全株,长短不等;根茎有节,上生须状细根。茎圆柱形,外表黄棕色或黄绿色,有纵向纹理,被有粗毛。质脆,易折断,断面中空,白色。叶多皱缩、破碎或已脱落。全株有陈腐的豆酱气,味苦。以干燥、叶多、气浓、无泥沙杂草者为佳。产于四川、江西、福建等地。据《本草》记载,败酱应为上述败酱科植物,但除四川、江西、安徽、福建等地使用外,大部分地区习惯上以菊科植物苣荬菜Sonchus brachuyotus DC.的带根全草和十字花科植物菥蓂Thlaspi arvense L.的带果全草作败酱使用。前者习用于北方;后者习用于南方。

化学及生物学研究进展 化合物成分:莫罗忍冬甙、马栗树皮素、马钱子甙、常春藤皂甙元-3-阿拉伯糖甙、东莨菪素。 白花败酱含有挥发油,干燥果枝含黑芥子甙等。根与根茎中含莫罗忍冬甙(Morroniside)、番木鳖甙(Loganin)、白花败酱甙(Villoside)等。黄花败酱根和根茎含齐墩果酸、常春藤皂甙元、β–谷甾醇–β–D–葡萄糖甙,多种皂甙中已知结构的有败酱皂甙(Patrinoside)C、D、C1、D1,黄花败酱皂甙(Scabioside)A、B、C、D、E、F、G。根中尚含挥发油8%、生物碱、鞣质、淀粉。 药理作用:①镇静作用:曾报道、东北产黄芪败酱有镇静作用,并认为其中所含皂甙为其有效成分。近年进一步研究证明黄花败酱的乙醇浸膏或挥发油口服,对小鼠都有明显镇静作用,且能增强戊巴比妥钠的催眠作用。而蒸去挥发油的药渣浸膏和总皂甙都镇静作用。在挥发油中主要起作用的是败酱烯和异败酱烯,异戊酸无镇静作用。败酱的镇静作用比同属植物缬草强一倍以上;②抗菌作用:败酱浸剂在体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类白喉杆菌、肺炎杆菌、炭疽杆菌和破伤风杆菌则无作用。白花败酱全草的水煎液在鸡胚内对流感病毒的抑制作用亦不明显;③抗癌作用:败酱根的热水提取物腹腔注射给荷瘤小鼠(肉瘤-180)抑制癌细胞生长率为57.4;④其他作用:败酱有促进肝细胞再生,防止肝细胞变性的作用。是否与其所含墩果酸有关,值得探讨。因为齐墩果酸对肝脏有保护作用。败酱根热水提取物500μg/ml对人子宫颈癌细胞的抑制率为100%,而对正常细胞则反有促进增殖的作用。 参考文献 ①中华本草 ②中药数据库(中药创新中心、TCMCD-2009) ③MDL数据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