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海外网:将生物安全提升至国家安全高度,意味着什么
工作人员在实验室的生物安全柜内进行样本处理。新华社记者 周牧 摄
【编者按】
2月23日,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在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全面总结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深刻分析了当前疫情形势,提出了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重点任务和重大举措。
如何认识当前疫情形势和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影响?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下一步怎么走?24日起,海外网连续推出“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系列评论。此为十评。
————————————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生物安全之于国家总体安全的重要意义。3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考察新冠肺炎防控科研攻关时强调,“重大传染病和生物安全风险是事关国家安全和发展、事关社会大局稳定的重大风险挑战”,“要把生物安全作为国家总体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于国家总体安全囊括的范围,2014年召开的中央国家安全委员第一次会议曾提出政治安全、国土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等11个领域。此时将生物安全提升至国家总体安全的层面,意味着什么?
生物安全是指与生物有关的因子对国家社会、经济、公共健康与生态环境所产生的危害或潜在风险。除了新发突发传染病疫情,生物安全涉及更广泛的领域,从生物基因编辑问题、实验室事故到外来物种入侵、农作物病虫害,再到生化武器、恐怖袭击,都涵盖在生物安全中。
2001年的美国炭疽邮件事件、非洲猪瘟、燃烧数月的澳大利亚山火,以及当前的巴基斯坦蝗灾等耳熟能详的事件都和生物安全紧密相关。与此同时,快速发展的基因编辑等生物技术不仅可以造福人类,也带来了科技伦理困境和安全风险。可以说,生物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全世界、全人类面临的重大生存和发展威胁之一。
考虑到生物安全在人民生命健康、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战略安全等方面的重要性,许多发达国家早已开始了生物安全体系的建设。例如,美国将生物安全问题视为国家安全战略的重要部分,2018年以来先后发布了《国家生物防御战略》《美国卫生安全国家行动计划》《国家卫生安全战略实施计划2019—2022》,构建起“全领域”的生物安全治理体系。此外,英国、澳大利亚等国也相继制定了生物安全的国家战略。
近年来,中国面临的生物安全形势日趋严峻,防范化解生物安全风险,始终是须臾不可放松的大事。随着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快速发展,城市聚集人口数量大幅增长,环境承载压力持续加大,生态文明建设正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受风俗习惯、炫耀消费等因素影响,捕杀、食用野生动物的现象仍然存在;生物技术“卡脖子”问题突出,监管制度仍存许多漏洞;城市人口不断聚集以及大范围的人口流动增加了生物安全风险防控压力;此次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也暴露了生物安全和公共卫生风险预防和应急管理能力建设等方面存在的一些短板和不足……这些问题给中国生物安全带来巨大风险。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从保护人民健康、保障国家安全、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高度,把生物安全纳入国家安全体系,系统规划国家生物安全风险防控和治理体系建设,全面提高国家生物安全治理能力。这一重要论述,把中国对国家安全的认识提升到了新高度、新境界,具有极强的前瞻性、指导性和现实针对性。
在此次应对突发疫情中,中国果断采取最全面、最严格、最彻底的举措资源调配、防控救治;全国人大常委会出台专门决定,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有关部门和科研机构快速分离出新型冠状病毒毒株,争分夺秒筛选药物、研制疫进行科研攻关;中国向世卫组织通报信息,同世界各国共同解决难题……这些都为提高国家生物安全治理能力积累了经验。
天津社科院经济分析与预测研究所副研究员王荟芝认为,未来在完善生物安全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建立生物风险监测预警系统、风险评估与应急响应系统、信息共享系统,建立生物安全科技支撑体系,构筑生物安全人才支撑,加强生物安全宣传教育等方面,中国将有一系列新动作出台。这也将推动中国生物安全治理体系和生物安全治理能力提升,进一步筑牢人民健康和国家总体安全防线,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海外网评论员 孟庆川)
附件下载: